作者“壹夫当关”创作的穿越重生文《大明:重生朱柏,成为千古一帝!》,书中的主要角色分别是朱柏吴妃,详细内容介绍:二人得令,立马开始组织人手。朱柏半倚在台阶上,悠闲的磕着瓜子。应天,紫禁城,乾清宫内。建文帝朱允炆捏着手中……
第14章
“您的意思是......我们还要继续忍耐很长的一段时间?”王坎也忍不住对朱柏更是高看了一眼。
“忍耐并不是一件坏事。”
朱柏点头。
其实,在进攻施州之前,他就做过这方面的考量。
就大明王朝目前的情况来说,建文帝朱允炆是毫无疑问的正统,在天下士子和百姓心中,多半还是支持他的。
至于他和朱棣两个人。
如果现在当张旗鼓的谋反,那么毫无疑问会成为天下人心中的反贼和叛党,日后就算得到了皇位也名不正言不顺。
当然,这并不是最关键的。
最关键的地方在于,朱柏现在的实力严重不足,他手上也就是荆州封地之内的几千私兵而已。
这些兵卒,在数量上远远比不上朱允炆手中的五师。
在战斗经验上,也比不上朱棣手中的燕京铁骑,至于攻下施州,也完全是依靠了出其不意和“紫电惊雷”而已。
“那么您......接下来打算怎么做?”王坎忍不住问道。
“放弃施州,返回荆州。”朱柏思索了一下后,认真的说道。
“什么!?您要放弃辛辛苦苦攻占过来的施州!?这是为何?施州地处中原,物产丰饶,此地多山脉森林,易守难攻加上民风剽悍,只要您振臂一护,随时可招揽几万新兵!”
王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
自从他“被迫”加入朱柏的叛乱阵营后,也知道他已经没有回头路了,要么跟着朱柏一条路走到黑,成为他的从龙之臣;要么叛乱失败,被朝廷大军剿灭,被满门抄斩。
所以相对于朱柏。
王坎对于这件事情其实更加着急。
“几万新兵,难道就能对抗朝廷的十几万大军么?更何况,朝廷大军的后面,还有我的好哥哥朱棣。”
朱柏笑了一声。
身为穿越者,他太明白朱棣的帝王之心了。
他的这个好哥哥成年之后就替朝廷卫戍燕京,这几十年来,在北境和外族打了无数仗,手上的兵力越打越多,实力越来越强,手中足足有十万精兵强将。
看到朱允炆一个个把边疆的藩王弄的不死不活。
要说朱棣内心没有反心,怕是他自己心里面都不相信。
只不过,不管朱棣还是他知道,现在还没有到了谋反的时候,朱棣还缺少一个正当的理由。
前一世。
朱棣谋反的理由就是朱柏的死。
可现在,因为朱柏的穿越,稍微改变了一点历史的进度。
这就好比蝴蝶效应一样。
他虽然只是做了一件小事情,但却悄无声息的改变了历史的进程,原本应该举着靖难大旗的朱棣,现在反而老老实实的待在了眼镜。
而朝堂之上,原本整军备战朱棣的朱允炆,反而把注意力放在了大闹施州的朱柏身上。
大战在即。
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火药味。
此刻,朱允炆身边的齐泰黄子澄两的文人虽然无能,但在各地依然有为数众多的精兵强将,只要他一声令下,完全可以让崭露头角的朱柏消灭。
所以朱柏需要尽快做出决断。
至少......要把朱允炆的注意力放在北边的朱棣身上,不要在找他的麻烦了!
想到这里,他直接写了一封信,让手下骑兵火速送到朱棣手中。
信里,他首先把朱棣夸了一顿,然后说自己起兵攻打施州是多么的迫不得已,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,希望把施州交给朱棣。
这份信是让姚广廉代笔的。
朱柏相信,朱棣看到这个消息之后,一定会大喜过望。
......
朝廷上。
朱允炆上了早朝后,就匆匆忙忙的把齐泰和黄子澄叫到了身边。
面对两个爷爷亲自给他挑选的从龙之臣,年轻的朱允炆没有隐瞒什么,直接了当的说出了自己的担忧。
燕王朱棣拥兵自重,不肯听从他的削藩旨意,甚至隐隐约约还有谋反的意思。
湘王朱柏攻克施州,眼下兵锋正盛,大有一副挥兵北上,和燕王合兵一处的想法,这两件事情都让他很担忧。
不过让他稍微舒缓的是。
听到他的担忧,齐泰和黄子澄自始至终都面不改色,似乎完全没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一样。
这让他心中大定。
他们既然这么淡定,想来一定有了针对的办法,这倒是一件好事情。
想到这,朱允炆也忍不住问道,“两位,对于燕王和湘王两人最近的事情,到底有和高招?朕现在要不要派大军剿灭?”
“臣以为,陛下完全不用搭理他们两人。”齐泰自信满满的说道。
“哦?齐尚书是何意思?”朱允炆继续问道。
“燕王在燕北苦寒之地,虽然手中兵卒较多,但北边还有蒙古人的威胁,若是他突然大军进入中原,蒙古人定然会从背后偷袭,腹背受敌之下,他定然坚持不了多长时间。”
齐泰侃侃而谈,“况且,我中原兵卒数量远超过燕王,更有平安李景隆等大将坐镇,陛下完全可以高枕无忧。”
齐泰是兵部尚书。
此刻,虽然朱允炆有点的担心,但是连统管朝廷所有兵员的兵部尚书都这么说了,他想了想,似乎感觉事情的确是这么一回事。
黄子澄更是没把朱柏和朱棣放在心上。
毕竟他的身份是翰林院学士,对他来说,忠于职守就是忠于国家,他作为学士就应该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。
就像是齐泰一样,身为兵部尚书,保证朝廷安定就好。
所以,黄子澄很快就把自己的早就准备好的方略交给了朱允炆,其中大多都是仁德政治,儒家修平治齐什么的政策法令。
在黄子澄看来。
想要治理好国家,最正确的选择就应该是用儒家的仁政。
对于这些话,朱允炆倒是并不反对,他从小受到的都是儒家思想的洗礼,也早就对爷爷朱元璋那些严苛的法令有点不满。
这个时候听到齐泰和黄子澄的话,也是连连点头。
很快就把朱柏和朱棣两人的事情抛到脑后了。
毕竟,现在他是皇帝,天下都是他的,两个落魄的藩王叔叔又能怎么样?再说了,他手上还有几十万的精兵铁甲,谅他们也掀不起什么浪花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