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人公叫长安七哥哥的小说是《十二年,别长安》,这本小说的作者是宋锦书创作的古代言情类型的小说,内容主要讲述:那年七哥哥出征,她上清溪山为他祈福。长安想起那一年他们相见,她问他时,七哥哥微微一笑,他道,“凡人的命运应是握在凡人手里的,自己的命,应当自己决定的。”思及此,长安忽然就温润了眉眼,挥手退了丫鬟,缓缓跪在蒲团上,身影清瘦,却如青竹一般清挺。长安跪下来,双手合十,眸光虔诚。七哥哥不信佛,不信神。无碍,那就让长安,为七哥哥求一个平安归来。她不能言语,说不出语言,只能一次又一次在心里默念,期盼佛祖可以听见。她信,心诚则灵。.轻古言.为我家阿暖存在的文文.全架空,无需考究....
第4章:江南烟雨又逢春
兄长科举得榜首的那一年,刚好是长安及笄的那一年。
过了及笄之年,便意味着可以开始相看人家。长安便要同这世间所有的女子一般,相看人家,嫁人生子,相夫教子,循规蹈矩地过完一生。
这些年,长安出落得越来越水灵,正应了那一句“女大十八变”,转眼间已经成了京城里有名的美人,但凡提到与美相关的话题,都免不了将长安提出来好好比较一番。
提到长安,又免不了叹息一声。
因她及笄之年,依旧不能开口言语。
对于外面的流言蜚语,兄长和父亲明明心里怒气难平,却还是极为宠溺地安慰她,对那些话题避而不谈,避免让流言伤到她。
他们不想让长安知道,长安便也当做自己不知道了。
兄长说,“我家长安是要一辈子长久安乐的,
未来要嫁的人,也要是一个可以护你周全的人。”
兄长说这话时,眉眼间是化不开的宠爱,从小到大,兄长一直这样对她说,也一直这样护着她。
每到这个时候,长安总是沉默不说话,只是悄悄看向湛蓝的天空,想象这那里有着一面碧绿的爬山虎,而那锦衣少年,站在高高的墙上,意气风发。
她有些想念当年和她一起看灯笼的七哥哥。
自从那次看灯笼以后,长安其实就没有再见过七哥哥了,他似乎总是很忙,他们之间唯一的交流,便是一月两三封的信件。
每次写信时,她总是在深夜提笔,一笔一画将她身边发生的趣事写下来,每次都是满满一页墨迹。她不知道七哥哥是否会嫌她吵闹,但是她却是欢喜的。
而每次收到七哥哥的回信,她也总是欢喜良久,他笔下的一字一句,她都要一个人看上许久,在心里反复描摹。虽然他每次回信也不过是寥寥数句,长安却觉得无比满足。
七哥哥说得最多的便是一句——“小长安笑起来很好看,七哥哥不在时,长安要多笑笑。”
每每看到这里,她总是忍不住弯了弯眉眼。
她也不再觉得自己永远独孤,闲暇的时候却也还是喜欢坐在那长长的青苔长阶上。
不过只有她自己知道,无关独孤,无关寂寞。
她只是希望再见他一面,看他好看的眉眼。
.
再次遇见七哥哥的时候,是在她及笄的第二年。
自从及笄以后,长安的性子越发沉静如水,一举一动皆是按照着世家小姐的标准刻出来的,规矩娴静,一颦一笑间,规规矩矩,就隐隐有了倾国倾城。
长安其实知道,她再如何受宠爱,兄长如何宠爱她,其实她也是要嫁人的,父亲和兄长护不了她一辈子,她终有一天会成为另一个人的妻子,离开护了她十多年的父母兄长。
长安没有很抗拒这样平淡无味的人生,因为她知道,这就是女子的命运。她生在世家中,尚有几分选择的余地,而那些普通人家的女子,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,由不得多加选择。
只是每次在母亲提起嫁人的话题时,长安总免不了想起那雪白色锦衣的少年。
至于为什么想起他,长安不敢想,也不愿想。
她深夜提笔,书信一封,字字端正。这是她唯一一次写得如此简单,短短四字,所有的心绪翻涌皆在其中。
“妾已及笄。”
往常长安与他通信,总是斟酌着用词,以“妹”自称。而这一次,她没有用“妹”自称,这是她第一次也会是最后一次,在七哥哥面前,以“妾”自称。
作为一个女子,以“妾”为书。
因常与他通信,将他行云流水的字迹镌刻心间,落笔而下,寥寥四字,却已经隐隐约约有了他的七八分风骨。
这是无数个夜晚,她收不到他的信,一笔寄思念之情,在摇晃的烛光下,一笔一画描摹而来。
夜有些深了,长安凝眸看了会儿那与他七八分形似的字迹,便将信封起来,抬眸看向纸窗前明暗不定的红烛。
花烛影深,她笑着,眼泪就流了下来。
.